成為阿里“特區”后,淘特(原名:淘寶特價版)正在加速布局自己的農業版圖。3月,淘特宣布品類升級。食品生鮮、服裝,成為日用品之后產品擴充的重點。這也被視為在食品生鮮領域和拼多多“正面剛”。農業,一直是拼多多的核心領域,是“發家之本”。2020年,農產品為拼多多帶來了2700億元交易額,占平臺總GMV的16%。
剛需便宜的水果蔬菜,能快速匯攏流量,這是已經被驗證過的路徑。淘特要想從下沉市場突圍的關鍵,集中體現在供給端和用戶端。產品源頭直供模式,讓其走了一條區別于淘寶的差異化路線,用戶側,沒有向上升級尋求增量的壓力,可以輕裝上陣。
要支撐起平臺吸引力的前提是,豐富的供給和活躍的商家。有了工廠白牌貨的底盤,平臺自然希望將這套能力復用到源頭農產品上。
從數據上看,淘特農業半年合作原產地超過5000個——已經完成了當初設定的目標一半。相較今年2月,平臺上線農副產品數翻2倍,銷售規模翻5倍。
淘特運營總經理黃愛珠(花名文珠)接受「電商在線」采訪時表示,農產品已是淘特增速最快的品類之一。“到今年年底,合作原產地還會再翻一番,達到10000個甚至更多。”
當AAC(年度活躍購買用戶)達到1.9億后,淘特需要進一步下沉,當邊界來到做農產品上行時,拼多多是其繞不開的對手。
淘特的新曲線
作為阿里單獨建制的APP,淘特并非要重新復制一遍淘寶的運營模式。
在阿里的多個產品矩陣中,淘特所承擔的使命是開拓下沉市場,帶來新的增長。最新一季財報顯示,淘特年度活躍消費者(AAC)超過1.9億,單季度新增4000萬活躍消費者。
下沉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用戶,這讓淘特的地位直線上升。今年5月,淘特正式更名,去掉了名字中的淘寶字樣,組織架構獨立于淘寶,淘特負責人汪海也升為阿里合伙人。
再往前追溯,淘特的“獨立”其實早有痕跡,率先體現在供應端的差異化上——2020年3月,1688的商家被重點引入淘特,大部分商品來自產業帶,與淘寶徹底區分開來。
從“網紅神器”筋膜槍、男士防曬乳霜到無鋼圈內衣,極具性價比的工廠白牌貨,讓淘特在下沉市場逐漸站穩了腳跟,成為2020年用戶規模增長最快的APP。
參照日用百貨品類的邏輯,平臺想要做農產品上行,同樣需要找到砍掉中間商后的源頭產品。
一般來說,農產品從土地到餐桌,要經歷農民、商販、批發市場、菜市場、消費者等多個環節,每個環節都要加價30%-50%左右。
2014年前后,第一批互聯網+農業創業者們,都想打掉流通成本,來降低農產品的價格。但當時的入局者,更多還是傳統的貨架電商邏輯——店鋪都優于產品本身展示,忽略了國內農產品有品類無品牌的問題,用戶很難會去主動搜索某個店鋪。
拼多多用算法,簡單粗暴地推薦商品,讓人找貨轉變為貨找人,再借由拼團引發社交裂變,把分散的訂單匯攏,實現農產品的“單品突破”。
但問題在于,產地直發+拼團裂變的模式,本質上并沒有太高的壁壘。無論是供應鏈、倉儲還是物流,都并非不可復制。
京東推出京喜,淘寶推出淘特,甚至叮咚買菜、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,也從末端分銷上,加入這個戰局,對手們也都有著各自的優勢。幾萬億的農產品交易規模,很難說農業電商大局已定。
從這個角度出發,背靠阿里的淘特鎖定農產品,將其當成第二增長曲線,也是在現有資源和能力的基礎上,做出的順理成章的選擇。
底牌是什么
淘特入局農業,底氣來自于背靠阿里帶來的多年沉淀。
阿里最早在2014年推出“村淘”,在每個村里設置“村小二”,由小二連接平臺解決“銷”,同時對接農戶解決“貨”的問題,這對村小二的運營能力要求很高。3C數碼等標品被村淘順利帶下鄉,但人們依然習慣于去商超、農貿市場購買蔬菜水果。
生產、供貨、運輸、銷貨,對應著產、供、銷、運。黃崢在辭去拼多多董事長一職時曾坦言:“過去幾年里拼多多對農業領域的貢獻主要還是在流通領域。”但如果把農業電商的前半段,解釋為流通成本的降低,那么后半段,各家的重點都已經轉移到建立護城河上面。
拼多多設立了100億元農業科技專項,這是新任掌門陳磊的一號項目。本質上都是為了提升生產端的效率,來建立自己的農業電商壁壘,但這是一條重成本的道路,難說結果是否能成功。
村淘以及后來阿里數字農業在農產品領域的探索,為淘特積累了人才、基地、技術資源。今年3月,淘特官宣品類升級后,阿里農業元老文珠加盟C2M事業部,她也是阿里數字農業部門團隊的主要創建者。
淘特現階段打出的牌,是通過專業團隊來進行高效的品控管理。“重新去定義商品的標準。”文珠這樣形容。淘特的水果會被送上分選設備后,機器能夠測出每一顆水果的酸甜度、果面光潔度,是否有霉斑、劃痕。平臺再通過價格補貼,讓用戶可以買到“高質低價”的水果。
淘特賣農產品,采用的是“直營+聯營”模式,直營主要分兩種,一種是通過“淘特優鮮”食品生鮮專屬頻道銷售;另一種是商家在平臺上賣貨,用了團隊的選品、物流等一整套能力和流程,也算作直營。目前,直營銷售占比達到平臺的90%以上。此外,阿里多業務的協同,大潤發、盒馬、天貓、巴巴農場,都可以成為淘特合作生鮮原產地的銷貨端口;菜鳥物流,為水果搭建了一條快速通道。
“規模并不是壁壘,規模也不是優勢,先發也不見得就是個優勢,消費者的體驗才是壁壘,誰能為消費者創造更好的服務,誰就能獲得消費者的信任。”此前,淘特負責人汪海曾表示,對淘特來說,關注的仍然是誰能為消費者創造更好的體驗和服務。
水果被送上分選設備后如同做CT
綜合能力的較量
農產品電商,始于流量,但最后比拼的還是供應鏈。
產地直發、砍掉中間商的模式是可以被復制的,便宜的水果蔬菜,也可以出現在其他電商平臺、生鮮電商甚至社區團購。關鍵還是要看倉儲、物流等基礎設施的搭建進程。
目前淘特“供應鏈數農”5大產地倉分別位于云南昆明、廣西南寧、四川成都(蒲江)、山東淄博和陜西西安。依托阿里數字農業和菜鳥等1000個縣域中心倉和30000多個倉配點,70%-80%以上商品都可以在48小時以內送達。
拼多多在農業基建上也很舍得下本錢,正在不斷補齊自己的配送短板。二季度,拼多多營業成本達到79億元,同比增長197%,部分投入主要來自配送和倉儲費用的增加。它在財報里上聲稱,通過路線規劃技術與網絡解決方案,已經初步打造出一套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,直連超過1000個農產區,帶動超1600萬農戶參與到數字經濟。
農產品供應鏈的較量,并非只是生鮮原產地的跑馬圈地。事實上,各家在產業帶水果上很難完全避開同質化,區別依然在貨的運營上。
“所有的農產品在什么地方生產,包括土豆在哪里生產好,番薯在哪里生產好?其實我們都知道。”在文珠手里,有一張完整的全國食品生鮮地圖,但如何把這些好的農產品帶出來,需要對應的解決方案。比如新疆油桃口感很好,但是它的種植在當地是非標準化的。文殊后來發現,油桃反而在南方可以被實現標準化,從而有了進一步的培育。
找到一個核心商品后,是上冷鏈運輸還是選擇重新培育,都需要專業的人去進行判斷,再做貨的運營。
換句話說,從人才到技術,從供應鏈到基礎設施,這是一場綜合能力的較量。
從銷售規模上來看,領先的是拼多多,但它的身后,京東旗下的京喜有著強大的物流能力支撐,淘寶旗下的淘特有著專業的品控團隊做差異化選品,還有風口中的社區團購,已經上市的叮咚買菜、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,在末端的銷售網點上不斷布局。
誰能跑到最后?這是一個短期內都無法做出回答的問題。但可以預見的未來是,這個賽道將出現更多的玩家,不斷推動著農業電商共同前進。
推薦閱讀:
天貓公布雙11新品策略
史上最嚴限電令會給物流和供應鏈帶來很大沖擊
蘇寧易購公布“新中產”三大消費趨勢